中國杰出人才樣本研究項目頒發紀念證書儀式暨第77期全國廉政法治研修班于2025年3月22日在京舉行。廉政法治專家、中央紀委紀檢監察研究所原副所長姬廣勤,國家教育部督學、北京大學教授、北京時代英杰經濟文化院首席顧問熊勝忠,廉政法治研究專家、中宣部出版物數據中心退休干部張鐵林,中央民族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央民大法學院首任院長、二級教授宋才發,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教授、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杰出人物張荊,著名慈善家、中國首家青少年矯正基地發起人、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杰出人物傅廣榮,刑事訴訟法學博士,中國社科院法學所人權法學博士后,中國十大杰出刑事辯護大律師李揚,北京時代英杰經濟文化院院長李笑天,北京時代英杰經濟文化院執行秘書長姜濤,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經濟法治委員會法律智庫專家、資深律師李志勇,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經濟法治委員會法律智庫專家、普法講師張丹丹,山海關司法警察學校校長高術才等80余人出席活動。
中央紀委紀檢監察研究所原副所長姬廣勤,國家教育部督學、北京大學教授熊勝忠,中宣部出版物數據中心退休干部張鐵林等與會領導為入圍杰出人物項目的人士頒發了紀念證牌,中央民族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央民大法學院首任院長、二級教授宋才發對該人才研究項目做了點評。入圍“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杰出人物”的著名慈善家傅廣榮,入圍“中國十大杰出刑事辯護大律師”的法學博士李揚律師發表了即興感言。
國家教育部督學、北京大學教授,北京時代英杰經濟文化院首席顧問熊勝忠,中紀委紀檢監察研究所原副所長姬廣勤等與會領導為榮獲2020-2024年度全國廉政法治建設研修班優秀學員朱以山、徐興東、張記明、安國俊、高文玉、譚雄中、李寧燕、羅萍、藍乙人、陳光清 、常艷紅等頒發了優秀學員證書,表彰他們積極參與社會普法活動、媒體傳播和公益事業。
中國杰出人才樣本研究課題組組長、北京時代英杰經濟文化院執行秘書長姜濤對該人才研究項目進行了介紹。“中國杰出人才樣本研究”系北京中才百科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北京時代英杰經濟文化院在2023年夏天發起的專業領域杰出人才公益研究課題,已經在互聯網公布了8期研究成果。北京中才百科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是專業從事第三方人才職業評價機構,是中國第一家為杰出人才編輯《職業志》的人才評價與咨詢服務機構。根據國家2018人才評價改革文件精神,鼓勵引進第三方評價機構對高端人才進行科學、中立、客觀的評價。人才評價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和貢獻,突出品德、能力、業績、貢獻度、知名度等指標。借鑒國際人才評價的基本原則,北京時代英杰經濟文化院、北京中才百科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發起了各個行業杰出人才樣本研究項目,課題組對入圍樣本人物在專業領域的成就、知名度、影響力作出相對客觀的陳述性評價。課題組通過互聯網收集各個專業領域杰出人才信息,選取行業具有影響力人才研究樣本20-50人,從而根據各項標準、權重進行二次篩選,公布該領域貢獻和影響力前10名,尋找這些專業人才的成長、發展、提升、個人IP價值等成才規律,總結其成功經驗,在互聯網集中發布樣本研究成果,為我國人才成長和人力資源研究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樣本。為了確保研究項目的獨立性、公益性和公正性,該項目沒有任何商業目的,不屬于評獎和榮譽,不向研究對象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接受任何機構贊助和個人資助。每期樣本研究結果舉行發布會,在互聯網媒體上公布研究結果。
姜濤還對“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杰出人物”人才樣本選擇的六個范圍,入圍杰出人物人才樣本選擇的五項基本要求已進行了簡要介紹,評價權重主要涵蓋樣本人物未成年人保護的事跡、貢獻與成就、媒體影響力三個指標。李笑天宣讀了“中國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十大杰出人物”名單:著名犯罪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導李玫瑾;著名媒體人、女童保護基金負責人,鳳凰網副總編輯孫雪梅;著名教育家,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原總編輯,“知心姐姐”盧勤;著名律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直接聯系代表方燕;著名慈善家,沈陽兒童村和反家庭暴力展覽館創始人,中國首家未成年人矯正實驗基地發起人傅廣榮;著名慈善公益人,宇澤慈心項目發起人,中國社科院大學碩士生導師安國??;著名律師、普法講師,第十次全國律師代表大會代表,長治弈鋒誠婦女兒童維權服務中心主任李靜;知名法學專家,曾任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工業大學法學教授張荊;著名律師,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第八屆理事會副會長,全國青聯常委佟麗華;著名志愿者、慈善家,云南省紅十字人道志愿服務隊隊長楊海龍。
姜濤秘書長對“中國十大杰出刑事辯護大律師”人才研究樣本的來源、幾項基本要求和八個入圍標準等進行了簡要說明。課題組通過互聯網收集到該專業領域獲得社會評價較高的50余人業績,選取其中10人作為該領域杰出人才研究的樣本,從而尋找這些專業人才的成長、發展、提升、個人IP價值等成才規律,側重樣本人物辯護能力、辯護效果、專業度表現與行業示范價值,總結其成功經驗,在互聯網集中發布樣本研究成果,以此促進我國刑事辯護事業的不斷提升。“中國十大杰出刑事辯護大律師”入圍名單如下(按照姓氏筆畫為序):中國知名刑辯大律師,北京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田文昌;西北政法大學刑事辯護高級研究院副院長,北京京門律師事務所主任朱明勇;2020年度全國十大無罪辯護經典案例入選者、北京市才良律師事務所律師朱孝頂;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疑難證據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刑辯律師吳丹紅;多次入選全國十大無罪辯護經典案例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徐昕;北京大學刑事訴訟法學博士、北京京麟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揚;北京京谷律師事務所律師李長青;全國律師界十大新聞人物、北京市尚權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青松;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教授、博導,北京市東衛律師事務所律師顧永忠;中國著名刑事辯護律師錢列陽。
著名慈善家、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杰出人物傅廣榮發表感言:我從事社會慈善事業20年,主要救助一些重刑犯的子女,避免他們流落社會,誤入歧途,我個人出資創立了沈陽兒童村、中國首屆青少年矯正基地和全球第一家反家暴博物館,曾經得到國家立法的重視,2019年12月國務院多部門聯合下文,當時國家有50萬這樣的孩子納入了國家管理體系,享受孤兒待遇。這個特殊群體來說,我們屬于社會救助渠道,是國家主渠道的補充。這20年自己的最大感受是,這項事業非常有價值,但是我們也做得異常辛苦,遺憾的是全球第一家反家暴博物館和沈陽兒童村被強拆了。不過,有苦也有樂,當我看到被我們教育、輔導,并幫助創業的孩子,他們有的上了大學,有的考上研究生,有的自己創業掙錢后又反哺社會,幫助其他弱勢群體。今天,我有幸入圍“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杰出人物”,這說明我們團隊多年的努力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我也感覺自己的人生很有價值。
刑事訴訟法學博士,中國社科院法學所人權法學博士后,中國十大杰出刑事辯護大律師李揚發表感言,這雖然是一個人才評價項目,但是對于入圍者來說,也是一個特別的榮譽。因為這是沒有任何利益關系的第三方人才評價,沒有繁瑣在申報程序,卻有著嚴格的篩選標準,這項榮譽不應該僅僅屬于我個人,也應該屬于我們的律師團隊,甚至包括許多在刑事辯護領域里面兢兢業業深耕的同行。在此,我們應該感謝為當事人付出的所有刑辯律師,同時也應該感謝那些在人生至暗時刻依然選擇相信法律的當事人和親屬,正是雙方還有媒體的共同努力、共同吶喊,才使得公平正義在每一個具體案件中得以實現。此外,雖然做其他項目也可以賺錢,比如我可以繼續從事高校法律教育事業,但是我感覺內心有一種使命感,專職做一名刑事辯護律師有時會有一種“救人于水火”成就感,希望隨著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斷進步,社會高度文明,犯罪率超低,天下無冤,中國也不需要刑事辯護律師,更不需要去評選刑事辯護大律師。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絕對是值得祝賀的。
著名公益人物、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杰出人物安國俊發表感言中說,我是金融學博士,不是法律界人士,進入未成年人保護領域是出于一個意外事故,2018年我的兒子小宇澤在和家人一起旅游途中遭遇車禍,兒子在那場交通事故中失去了生命。后來我看到每年未成年人交通事故數萬起,就捐款設立了“宇澤慈心”專項基金,從此踏上推進兒童保護志愿者的道路。目前,“宇澤慈心”愛心傳遞項目已經影響到30個省份,舉辦了保護兒童安全出行公益活動的活動數千場,線上線下受益中小學生達數百萬人。今后,我們會繼續與各方合作,與責任家平臺攜手,用AI賦能,推進未成年人保護的安全教育和法治建設,帶動更多的慈善力量和社會組織,承擔未成年人保護的責任。希望能夠通過平安出行課程的普及和系列圖書的捐贈活動,提升中小學交通安全、校園安全、突發事件應對等安全教育水平和能力。聯動教育、公益機構、公檢法、志愿者等普法與司法援助平臺,讓更多孩子和家庭受益,從而擴大至兒童保護案件的司法援助工作,依法嚴懲兒童傷害類案件的拒執者。將科技創新、公共安全與兒童保護有效銜接,結合兒童安全守護者培訓和志愿行動等,特別關注鄉村兒童和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用愛與責任守護每一個孩子平安、快樂地成長。
中央民族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央民大法學院首任院長、二級教授宋才發對本次杰出人才評價項目進行了點評。他認為,主辦方宣讀的“中國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十大杰出人物”、“中國十大杰出刑事辯護大律師”的入圍名單,并對人才研究樣本的信息來源、基本要求和入圍標準等作了簡要說明。作為本次人才樣本研究項目的見證人和點評人,認為專家組從立項角度,到篩選條件、入圍標準和研究程序都是科學的、嚴謹的;所有入圍人物都有大量的互聯網數據支撐,人才評價結果是公允的、可信的、合法有效的。該人才評價研究項目也是非常有價值的,通過這些人物入圍的事跡和社會貢獻,可以看出行業人才成長的規律,對入圍人物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第三方人才評價是我國最近幾年才逐漸興起的一個新生事物,因為屬于純公益項目,與被評價人和所在單位沒有任何利益關系,這樣會更加公平、公正。因此,“中國未成年人保護十大杰出人物”、“中國十大杰出刑事辯護大律師”的入圍者都是行業翹楚。剛才法學博士李揚律師,著名慈善家傅廣榮女士、全國兒童安全出行活動推動者、宇澤慈心發起人安國俊女士的感言由衷而發,她們的事跡突出、動情感人,作為中國杰出人才的評價可謂實至名歸。
頒證儀式結束后,第77期全國廉政法治建設研修班同步舉行,中國行為法學會財經專委會副會長、北京工業大學法學教授張荊主講了《民企困境與制度環境改善》,結合福建、新疆、四川、北京等地四個民營企業典型案例,強調抑制民企行賄與制度環境改善,闡述了民企的政治關聯與法治保障等深刻的問題,同時,提出一些改善政商關系、降低民營企業法律風險的策略和建議。
廉政法治研究專家、中宣部出版物數據中心退休干部張鐵林主講了《預防冤假錯案的思考》,包括不該發生的冤假錯案、冤假錯案發生的背景、冤假錯案的成因分析等內容,最后,提出遏制、杜絕發生冤假錯案的若干建議:做到辦案程序全公開;恢復庭審直播,所有判決書公開;完善現有的公檢法權力制衡體制;
完善偵察程序,從制度上杜絕偵查中的刑訊逼供、誘供、騙供等,廢除關押嫌疑人的“指定居住”政策;改革中級法院二審考核評價制度,鼓勵二審直接糾錯改判;不管是一審,還是二審、再審、重審程序,當事人有證據證明權力干預背景、有可能導致不公正判決的案件異地審理;應該把“疑罪從無”原則寫入審判規則中,而不是停留在法治教育課堂上;必須建立對審判錯誤、造成冤假錯案的終身追責制,提高辦案人員辦理冤假錯案的成本;按照監察法對舞弊、索賄的辦案人員進行嚴格立案查處;探索建立健全“錯案第三方追責程序”制度。國家出臺司法補救制度,四級法院均成立獨立于員額法官之外的“法律專家委員會”,對本院審理有明顯錯誤、瑕疵的案件轉交社會組織的“法律專家委員會”復查、討論,提出改判建議。這樣可以彌補我國現有審判制度的缺點和制度空白。
天道法律智庫專家、資深律師李志勇主講了《企業經濟犯罪預防》,通過一些熱點案件分析,重點講述了企業合規的重要性,還有企業常見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組織領導傳銷罪、非法經營罪、安全生產事故罪、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罪等的法條、立案標準、司法解釋和律師辯護策略,并且對涉案當事人的脫罪心理和僥幸心理進行了分析。在分享非吸、傳銷案例的同時,還為學員分析了非吸單位犯罪中管理者和員工的職業風險,提醒剛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群體,不要受到所謂高薪的蒙蔽,要學習一些法律知識,避免在不知不覺中因為公司違法經營,稀里糊涂涉嫌犯罪,失去自由。
天道法律智庫專家、普法講師張丹丹主講了《民事訴訟程序與策略》,包括民事訴訟的審理程序與必要提醒注意事項;民事訴訟的原則:平等原則、辯論原則、處分原則、調解原則、檢察監督原則、同等原則與對等原則、在線訴訟原則;民事訴訟的流程;執行程序中應該注意的事項與漏洞;民事訴訟代理人的權利與義務;民事訴訟的起訴或者應訴策略等內容。
民意網主編、著名法務咨詢師朱以山主講《行政訴訟中原告的訴訟策略》,知名高級法務咨詢師、民意網主編朱以山做了《信訪與行政訴訟的區別與應對策略》主題分享,從行政訴訟的定義講起,重點強調了信訪與行政訴訟的幾點區別:(一)大的信訪包括行政訴訟,屬于行政程序;行政訴訟是公民到法院的一種信訪,屬于司法程序。(二)信訪的受案范圍廣,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相對比較窄。(三)行政訴訟的處理程序比較嚴格;信訪的處理程序比較靈活。(四)信訪對時間沒有嚴格要求,行政訴訟對時間有嚴格的要求。最長20年,最短15天。(四)信訪程序是三級終結制度,行政訴訟是二審終審程序。(五)信訪主要依據是政策,有人治特色;行政訴訟依據的是法律,屬于法治范疇。(六)從社會文化心理分析,中國老百姓普遍存在“青天情結”,有些群眾迷信權力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不相信法律可以解決自己的疑難問題,這是中國民眾法律意思淡薄的主要問題所在。正因為如此,朱以山特別提示公民和民營企業家,應該從法治思維的角度,正確運用信訪和行政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盡量能夠提起行政訴訟的,提起行政訴訟。因為行政訴訟比較正規、可靠,當事人通過行政訴訟,拿到終審判決后不滿意的,還可以通過信訪救濟。
最后,西北大學客座教授李笑天為學員現場解說《從法律角度看賞析法治題材電影》,通過電影情節,總結出法律人和普通人都應該具有的最重要的三個思維:法律思維、證據思維、成本思維,個人之間、法人組織之間任何經濟利益糾紛、公民侵權糾紛等,不管是通過調解,還是仲裁,還是訴訟,都離不開這三個思維。法律思維是遇事考慮法律上的安全性,依法辦事、依法維權、注重法律事實與法條的銜接。證據思維是刑事、民事、行政、公益四大類訴訟案件都要看證據,合情合理,沒有證據不一定得到法律的支持。任何糾紛都涉及利益的得失,所以,無論通過什么手段和途徑,除了合法,還要考慮時間和經濟成本,還有漫長的解決過程中付出的巨大的精神、心力內耗,必須考慮是否值得,這就是成本思維。但是,也希望以案釋法,以百姓關注的指導性案件推動司法、執法的公平正義。